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广西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性强,有实用性。主要设有论著、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护理园地、病例报告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
出版部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5-930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5-1211/R
邮发代号: 48-178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7
出版地区 广西
出版地区 广西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5-930X
- 国内刊号:45-121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复合物逆转入乳腺癌MCF-7/Taxol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复合物(TP-PEI-CyD)对人乳腺癌MCF-7/Taxol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顺铂和TPPEI-CyD对MCF-7及MCF-7/Taxol的生长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MCF-7/Taxol的耐药倍数以及TP-PEI-CyD对MCF-7/Taxol的低毒浓度.根据所得IC50,选择......
作者:王桂芬;朱益民;李健林;刘志明 刊期: 2017- 05
-
缺血后调适对大鼠骨胳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后调适对大鼠骨胳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18只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调适组(IPoC组),每组6只.各组均分离股动脉(右侧),IR组及IPoC组均施以4h缺血,缺血后IR组直接进行再灌注,IPoC组则行4个循环30s再灌注/30s缺血操作后再行灌注,Sham组仅分离股动脉无缺血再灌注操作.运用pH仪对缺血期、......
作者:阮思杰;阳富春;阳茂春;刘军廷;胡峰;王静威 刊期: 2017- 05
-
马尔尼菲青霉菌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树突状细胞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7/Treg分化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TM)对树突状细胞(DCs)分化成熟及对DCs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7/Treg分化平衡的影响.方法: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增殖分化为DCs,观察TM刺激后的DCs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共刺激分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白介素(IL)-6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浓度.从小鼠脾脏分离出CD4+T细胞,将TM与DCs及C......
作者:唐艳萍;张建全;钟小宁;邱晔;许海光;马婷婷 刊期: 2017- 05
-
miR-21抑制剂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e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21抑制剂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iR21抑制剂转染至经AngⅡ诱导的HUVECs,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转录因子AP1和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ngⅡ能促进HUVECs......
作者:莫国君;陈伟;罗雪兰;杨鹏;欧和生 刊期: 2017- 05
-
CASK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人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CASK基因片段,通过连接酶将CASK基因片段连接至线性化的GV358载体上,运用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的CASKGV358载体;将重组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滴度检测.将成功包装的CASK过表达慢病毒LV-CASK(OE组......
作者:覃觅;孙宇;刘俊;王延宁;赵文;周华富 刊期: 2017- 05
-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ng non-coding RNA LOC728040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bjective:Thisstudyaimed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oflongnon-codingRNALOC728040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tissuesandnormaltissues.Methods: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ionPCR(qPCR)wasperformedtodete......
作者:Xiaoyun Yang;Qian Liao;Xiaoqiang Qiu 刊期: 2017- 05
-
不同剂量乙肝病毒对新生树鼩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乙肝病毒(HBV)对新生树鼩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6只树鼩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含乙肝病毒102~103copies/mL(低剂量组,n=14)、104~106copies/mL(中剂量组,n=16)和107~108copies/mL(高剂量组,n=16)的感染者血清.定期采血检测乙肝标志物及HBV-DNA,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检测乙肝两对半,PCR-荧光探针......
作者:陆玉秀;范倪;唐艳萍;李科志;李瑗;杨春 刊期: 2017- 05
-
红霉素对烟草烟雾提取物作用下人巨噬细胞释放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红霉素(EM)对烟草烟雾提取物(CSE)作用下人巨噬细胞释放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类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佛波酯(PMA)将其诱导分化为人巨噬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CSE组、EM+CSE组.CSE组用1%浓度CSE刺激24h,EM+CSE组用1mg/LEM预处理24h后,用1%浓度CSE刺激24h.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嗜酸细胞活化趋......
作者:马南;罗州玲;邱居烽;唐晓娟;黄梅;李梅华 刊期: 2017- 05
-
围术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湖北省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接受MVD治疗的HFS患者14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术前不用药,术后第1天开始静脉注射尼莫地平,第5天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10d;观察组术前1d至术后第4天静脉注射尼莫地平,第5天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10d......
作者:周毅;杨建权;王恒;王文新;田学成 刊期: 2017- 05
-
59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梧州市590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情况,分析导致低出生体重儿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78月在广西梧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590例,对其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90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21.03±483.59)g,其中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171.26±504.36)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067.28±455.09)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作者:罗莹;蒋超;梁涛;田佳榕;李德富;李慕军 刊期: 2017- 05
动态资讯
- 1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30例临床分析
- 2 胃镜引导下肠减压导管置入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 3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2008-2017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流行趋势及特征
- 4 肿胀麻醉负压抽吸法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丰乳术并发症40例
- 5 头枕部着力致颅脑外伤93例临床分析
- 6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患儿换血前后脑血流变化及临床意义
- 7 无创呼吸机联合支气管舒张药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 8 治疗新生儿烧伤26例
- 9 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 1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 11 宫颈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12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13 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评价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 14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 15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后血液学变化
- 16 异丙酚-芬太尼麻醉复合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 17 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 18 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现代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康复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 19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 20 Cellular chemokine CCL18increas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expression and promotes ovarian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vivo